当前位置:科技部门户 > 专题专栏 > 专项工作 > 科技人才工作 > 人才工作动态
【字体:
陈至立在2004年度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日期:2004年11月16日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摘要)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和报告,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讲话对于我们把握全局,开拓科学技术工作新局面,对于制定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从20036月起,国务院开始组织制定未来1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本届政府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科技界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最近,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各专题研究报告正在征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意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科教领导小组,向各位院士和科技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规划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规划制定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向大家做汇报。

 

  一、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国务院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届政府要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搞好规划工作,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2003530日在新一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大力协同,把这件关系国家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抓紧抓好。他对规划工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总要求,即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二要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三要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此外,还提出了十条重要原则。这些要求和原则是搞好本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这次科技规划应该成为一个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

 

  (二)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战略研究。战略研究是制定好规划的基础。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从20038月开始,启动了规划战略研究工作。组织了我国科技、社会、经济和管理界大批骨干研究人员,开展了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这些专题分别是: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组长徐冠华),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组长马俊如),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长徐匡迪),农业科技问题研究(组长石元春),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长王大中),交通科技问题研究(组长傅志寰),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长胡启恒),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组长刘德培),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组长范维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组长孙鸿烈),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组长叶如棠),国防科技问题研究(组长郭桂蓉),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组长路甬祥),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组长陈佳洱),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组长孙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组长方新),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组长贾康),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组长罗玉中),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组长王渝生),区域科技发展研究(组长孙海鹰)。20个专题下还设了181个课题,参与战略研究的人数超过2000人。为了搞好战略研究,还成立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由周光召、宋健和朱光亚等三位同志亲自任召集人。为了保证战略研究工作的质量,还组织了近500名骨干研究人员,开展了两次集中研究。各专题研究报告均数易其稿,精益求精。此外,多次召开交流研讨会,开通了规划工作网站,在相关报刊媒体开辟了规划专栏,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了使战略研究工作更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需求,召开了战略研究专家与国家发改委的大型交流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组织了20余次与有关部门的交流座谈会,各专题还安排与10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转制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广泛交流,力求使战略研究更加贴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这次规划工作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及战略研究工作。温总理、黄菊副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及有关部门领导逐个专题听取规划战略研究工作汇报,对规划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第二,形成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规划工作机制。在战略研究过程中实施了沟通协调、战略咨询和公众参与三个机制。第三,注意研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努力使未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具有全球战略视野。

 

  这次研究体现了几个结合:一是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特别是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紧密结合,做到了边研究边应用。二是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紧密结合。三是基础研究、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以及社会研究相互紧密结合。四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

 

  总之,正如温总理在听取专题汇报时指出的那样,这次规划工作进展是顺利的,专题研究报告里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内容,战略研究工作做得很好。下一步要在20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科学家和各地方、各部门的意见,再经过科学的筛选,反复论证,确定重大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专项等。实际上,从去年6月算起,我们共需要近两年的时间,才能最后完成规划制定工作。

 

  二、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温家宝总理在专门听取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期战略研究专题汇报时,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取得的成果。归纳起来,这次战略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了系统的国情和发展调研,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的需求,为制定科技规划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战略研究基础。

 

  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我国人均GDP1996年超过650美元,开始迈出低收入国家行列,去年又迈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往往可以成为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这一时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镇化加速发展,为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若干瓶颈和压力,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加剧,二是社会矛盾突显,就业压力加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这次战略研究首先从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发展情况、国际比较、科技需求等入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在科学、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事关经济社会和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重大政策建议和科技发展方向,形成了若干重要共识,为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对国家的重要决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科技工作要把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性约束作为紧迫任务,为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这种建立在传统工业化道路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此外,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1.2%%,与先进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未来20年里,如果没有基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将难以支撑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总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我国未来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源,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为此必须努力突破相关关键技术,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开发节能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尤其要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大力提升我国矿产勘查和评价的水平,发展成矿地质理论和先进的探矿技术,提高找矿率,推进矿产资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开发和综合循环利用;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海底资源勘探和深海研究技术,使我国逐步成为海洋科技强国。

 

  此外,未来我国生态与环境形势严峻并面临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管理体系,鼓励生态与环境科技的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奇迹。但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耕地面积剧减,水土等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营规模太小,组织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自我发展能力很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三农”问题是我国新世纪直面的严峻挑战之一。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仍未系统建立,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为农民所用。为此,农业科技必须保障粮食、食物和生态安全,保障水、土、林、草等紧缺资源的保护和替代,还要为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和产业化经营提供科技保障。要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传统农业技术进行全面升级,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带动整个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的改造和提升;建设一批重要的农业科技平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业目标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出了现实和紧迫的需求。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趋势仍在延续,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既为我国提供了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也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现在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四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很多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制造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在一些领域又未能在引进后组织好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因此,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在若干制造业领域,形成强大的产品与工艺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和重大成套装备及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国内供给能力,并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是一项紧迫任务。

 

  战略高技术是现代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新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加强前瞻性战略高技术的布局和研究,在有相对优势的战略高技术方向,集中力量取得突破。特别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加速形成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信息、生物、材料、纳米等高技术领域,加强先导性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新生长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之一。在现代服务业中,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当前我国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偏低,为生产服务的行业所占比重更小。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比较低,导致产业价值链短,经济效益低,是国民经济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一大障碍。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高效的服务于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协调制定应用的目标、法律法规,并引导、鼓励、支持、吸引企业开拓应用的市场,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

 

  第四,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可靠的保障。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我们的国防科技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摆在国家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发展和应用先进的国防科学技术,保持与国防有关的战略性产业的核心能力,以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需求,满足国家战略利益的需求,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性,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为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公共安全领域,目前的形势相当严峻。除了自然灾害、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核安全、国境检验检疫等传统安全外,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防恐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要建立更加完备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公共安全的科学理论方法及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建立国家公共安全主体多功能监测和监控系统以及信息化平台,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公共安全科学和技术支撑体系。

 

  第五,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关注国计民生,关心人民健康和福祉。人口与健康问题是国家发展必须解决的两大根本问题。中国的人口和健康问题几乎比任何国家都突出。“人口安全发展,人人享有健康”既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正面临着艾滋病、乙肝、结核、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血吸虫病等疾病的严重威胁。此外,当前我国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比例过大,而消耗资源较小的健康类产业比例过小。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需求问题日渐突出和紧迫。我们必须大幅度提升我国人口与健康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优生优育,重大疾病防治、传染病预警与控制,生物医药技术,药物开发、包括中药开发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重要学科和关键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大力发展与人口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此外,还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

 

  城镇化伴随工业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估算,我国未来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40亿。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科学规划;城镇建筑能耗大、污染加剧、交通堵塞、事故增多,城镇防灾能力薄弱;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城镇建设相关产业不适应城镇发展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二要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科技工作要在城镇化的基础性科技问题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加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理论与关键技术、城镇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和应急系统、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的研究。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土开发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运输能力紧张、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进展缓慢、交通能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要研究交通的整体合理布局,把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解决交通安全、大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能源环保三个热点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解决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现代管理、事故预防、城市智能交通、汽车的节能化和洁净化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通畅、便捷、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保证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第六,加强基础研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必要条件,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战略研究表明,我国基础科学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整体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投入偏低,投入结构也不合理。

 

  规划战略研究提出基础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学科推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即在科学前沿的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长期稳定支持的基本方针和超前部署的战略原则。三是必须突出和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遵循基础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四是必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实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战略研究提出,未来15年基础研究要大幅提升科学创新能力,力争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在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解决一批瓶颈性关键科学问题,显著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建设一批重要基础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要在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及脑与认知科学,量子调控和未来信息科学基础,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大尺度的物理规律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核心数学以及数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凝聚态物质与量子特征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布局,并力争取得重要成果。

 

  (二)必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研究表明,建立一个运行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整合创新要素网络,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效率。战略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调整科技系统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积极性的科技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活动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正在逐步成为科技投入与科技活动的主体,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体系得到加强,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科研机构的内在活力和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意识显著增强。2002年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全社会总量的比重,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不到40%%上升到61.2%%;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136万人,占全国总数的42%%;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0万余家,年投入科技活动经费近500亿元,成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仅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在科学积累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努力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极大地提高我国以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特别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现在为40%左右),研究开发能力,发明专利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有显著提升,并显示出原始性创新整体性的活力,国家科技竞争力在若干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一批有条件的研究所和大学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一批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

 

  第二,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划战略研究认为,在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方面,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主导性地位和优势。因此,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到科技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是未来科技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科技政策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有赖于一大批高扬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大旗企业的崛起。此外,我们还要建立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必须把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与此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未来走向,涉及国家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

 

  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重点产业的成长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二是科技创新的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有效衔接;三是要有体现为国家政治意愿的创新战略目标,四是必须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协同与集成创新;五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强我国在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为科技强国。

 

  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实验与观测支撑体系,大型科学设施,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网络科技环境与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体系,计量、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及共享机制与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加强我国的创新能力基础。

 

  第四,建立国家创新体制必须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规划战略研究认为,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要有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而且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科学家本身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对社会公众有着特殊的影响,科技界在培育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要担当全社会的表率。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鼓励学术争鸣,特别是鼓励年轻人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要坚决克服学术浮躁、学术浮夸等不端行为,在科技界旗帜鲜明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倡导崇尚献身科学、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勇于拼搏、攀登高峰的风尚。

 

  第五,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创造者、应用者和传播者,是两个“第一”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科技人才的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现象并存。

 

  规划战略研究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要充分尊重科学家基于探索精神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保护科技人员对技术发明和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才能;坚持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实践中培育人才。科学家要承担社会责任,为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贡献力量。我们要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和服务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要给舞台、压担子,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主创新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大项目不仅要出大成果,而且要出大人才。要在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不拘一格地大胆选用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尽快成长起来。此外,要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必须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宏观管理,加强科技政策法制建设,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战略研究成果表明,高效的宏观管理、高强度的投入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及政策、法制环境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的今天,科技投资应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近年来,国家科技投入规模迅速增长,但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尚未形成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的有效机制,社会资金难以有效进入到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另一方面,要引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第二,必须完善宏观管理。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靠的就是这种优势。

 

  规划战略研究认为,由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科技资源分散、浪费的现象严重,科技宏观管理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部门所属的管理体制导致创新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机制、公共科技资源在部门之间分割,科技投入多头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立项。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了解,发达国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高达170-200%%,而在我国的利用率只有25%%左右,闲置浪费现象相当突出。我们的创新资源本来就不够充足,但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散重复和低效利用问题。为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全社会创新资源的整合,切实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率。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规划管理和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理顺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二要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三要建立全社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四要统筹协调区域科技发展,支持区域科技提高水平,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第三,必须完善科技发展的法制和政策。战略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而且体现为制度创新水平。制度创新,要靠符合科技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方针政策,更要确立集中表达国家意志的法律,并切实付诸实施。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科技政策法律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指导下,提出了“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作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决策。二是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龙头的法律体系初具规模。三是落实了科技政策法律的相关配套措施。但是,我国科学技术法制尚不健全,龙头法律有待修改和提升阶位,重要政策有待上升为法律,现有大量政策文件还有待清理。

 

  下一步科技政策法制建设的重点如下:一是确立科研机构的法律地位,二是确立科技资源保护和共享制度,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完善国家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四是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政策法律制度建设,五是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六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制建设,七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八是建立生物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九是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三、关于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下一阶段工作

 

  目前,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正处在关键阶段。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做好“三院”咨询和部门征求意见工作。咨询、征求意见的过程是专题深化研究的过程。咨询工作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按照战略研究要充分体现长期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要求,对相关领域提出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提出咨询意见。(2)按照符合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对相关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大关键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并提出需要补充的重大问题。(3)按照战略研究要充分体现“三个紧密结合”(即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安全紧密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要求,对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咨询的意见。(4)对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之间的优先性和重要性提出咨询意见。(5)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咨询意见。

 

  (二)进一步深化规划战略研究。认真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集中主要力量,把进一步深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抓紧抓好,确保高质量完成战略研究任务。温总理指出,通过战略研究、明确方针后,最后落实到重大问题、关键技术、突破性技术、紧迫性课题、带动性强的技术和若干标志性课题上。

 

  (三)提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的建议。要充分利用这次战略研究所做的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研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战略研究表明,许多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而且是社会科学、国家意志和法制及政策导向问题。我们要在现有专题组专家队伍的基础上,吸收经济、社会领域的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研究工作。拟设置1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一、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二、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三、能源与资源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四、海洋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五、交通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六、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七、人口与医药卫生领域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八、公共安全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十、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后将向国务院提交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报告。

 

  (四)编制规划纲要。在前期规划战略研究的基础上,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初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制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吸收战略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化、凝练和提高,突出重点,综合集成。(2)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情国力,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3)强化编制工作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4)发扬民主、鼓励争鸣、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5)建立广泛的咨询交流机制,体现编制工作的透明性与开放性。

 

  在《纲要》编写过程中还要凝练和论证重大专项。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速我国科技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是各位院士及整个科技界共同的事业。在规划的战略研究阶段,各位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振兴伟大事业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力合作、献计献策,为规划战略研究获得丰硕成果付出了辛勤劳动,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携手并肩,共同为制定一个符合国家未来10-20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及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