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字体:
选出来 用得上 沉下去 留得住——“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启动实施
日期:2012年12月21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日前,科技部全面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解释:“实施推进计划是科技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部门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推进计划的实施,能把人才‘选’出来,给予充足支持让他们能‘沉’下心搞科研,并营造出良好环境能‘留’住他们,现在、将来都能‘用’得上,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国家发挥根本性作用。”
   

    尊重规律,把人才“选”出来
    《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十年时间实现人才强国的跨越,作为《人才规划纲要》中的重大人才工程之一——推进计划该怎么做?
    “关键之一应该是要按人才规律办事,把真正的人才‘选’出来。”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说,“科技部门虽然相关的科研类计划较多,但相应的人才计划却较少,从评项目到评人才,我们也在探索,怎样做到创新机制、‘选’出人才。”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人才规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推进计划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们的专家咨询机制不仅分领域、分行业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优秀的技术专家,同时还加入了管理、投融资、财务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的咨询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评议咨询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把真正的人才,不仅是成熟的人才,还包括有一定发展空间的‘潜人才’选出来,支持他们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初衷。”
   
    创新制度,让人才“用”得上
    “宰相起自州部,猛将发自率伍”。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实践性。
    “而此次推进计划也是紧扣《人才规划纲要》中‘以用为本’的方针,注重实践。”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用为本,《人才规划纲要》这样解释: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如何落实“以用为本”,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评选上,我们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把人才和需求结合起来,二是把人才和产业、市场结合起来,三是把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首先单位支持要充分保障。用人单位首先要好好用,其次才是地方和国家重点支持,将来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通过这样的制度,让选拔和培养的人才真正‘用’得上。”
    据了解,此次推进计划中“科学家工作室”主要设立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科技前沿和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团队”主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
    充分支持,让人才“沉”下去
    让一流人才为经费过度分心,你能期待他出一流的成果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介绍,如果只申请一个项目,用在申请上的时间是不多的。关键是科研人员从一个渠道得到的经费不足以支撑科研任务的完成,须多渠道申请,每个项目申请的格式和方式也不一样,必须每个都熟悉,必然占用大量科研时间。
    因此,《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创新政策。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为了让一流的科学家能更好的潜心研究,推进计划中的“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同时,推进计划还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据了解,像这种“按需支持”的方式,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英国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等等。2007年,日本推出“世界顶尖研究基地计划”,为每个基地提供10年的稳定资金支持,如果取得优秀成果,资金支持可延长至15年。
    在国内,为科学家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今年39岁的邵峰,2005年7月16日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来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至今已在《自然》、《科学》、《细胞》三个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5篇论文,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每年的固定经费300万元让他在学术领域的追求更为从容。
    “国家目前缺乏一流人才,希望通过推进计划的实施,加强人才、项目、基地的结合,为科学家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让他们‘沉’下心去从事科研工作,做出一流的成果。”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营造环境,让人才“留”得住
    从1978年到2011年底,我国留学出国人员总数达224.5万人,累计回国人员总数81.84万人,回归率为36.5%。其中,1978年至2007年,累计回国人数为32万,2008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为6.93万,2009年首次突破10万达到10.83万,2010年又增至13.48万,2011年则高达18.62万。
    近几年人才回归的井喷,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得益于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适时出台一系列海外引才政策。
    那怎样让本土人才‘留’得住?
    《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推进计划中的创新人才示范基地的遴选正是落实这一政策要求的具体体现。
    据了解,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面向国内人才培养和使用、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试验田,力求创造适合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要求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建立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并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通过政策的先行先试,希望能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工作、有利于‘留’住人才的大环境。”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将用10年的时间,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重点扶持10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是一项重大人才工程。